全国政协委员霍勇:建议加强慢病防治的支付体系建设和商业保险覆盖
近年来,我国在慢性病防治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制定了《中国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2017-2025年)》,建立了慢性病监测体系,推进了慢性病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开展了慢性病健康管理试点,探索了慢性病分级诊疗和医联体模式,加强了慢性病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霍勇
慢病防控是一个持久战。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霍勇针对他对完善慢病防控中的关键要素的思考,提交了一份提案,涉及支付、信息化和模式推广。
支付方面,霍勇指出,慢病防治的支付体系还不健全,尤其是商业保险的覆盖和服务不足。目前,我国基本医疗保险对慢病的报销比例偏低,慢病患者的医疗费用负担较重,尤其是对于低收入和贫困人群,慢病的医疗费用往往成为他们的重大经济负担,甚至导致返贫或致贫。商业保险作为基本医疗保险的重要补充,对慢病的承保和服务还存在很多不足。
对此,霍勇建议加强支付体系建设和商业保险覆盖,满足支付需求,减轻负担。在国家医保支付基础上,建议国家建立健全商业保险的运行机制,充分发挥其补充作用。积极开展政策引导,制定补偿机制,试点基本医保和商保的衔接,支持商业保险机构参与慢病防治,完善慢病险种的产品设计,增加慢病险种的数量,加强慢病险种的风险控制和费用控制能力,加快慢病险种的市场推广和覆盖。同时加强监管,保证慢病防治支付体系健康发展。
霍勇认为,慢病防治的信息化建设也不完善。目前慢病防治的信息化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慢病防治的信息系统和平台建设缺乏统一和规范,普遍存在数据采集和分析能力不足,缺乏信息共享和协同,信息服务和应用能力弱的现象。
对此,霍勇建议,加强信息化和互联网建设,提升慢病防治的服务效率和质量。建议国家加快推进慢病防治的信息化和互联网建设规划,建立慢病防治信息系统的管理标准和规范,加快慢病防治信息系统的建设、维护和监督,促进互联互通,可参考天津市基层数字健共体慢病管理模式。同时,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创新慢病防治的服务模式和内容,如远程诊疗、健康教育、健康管理等。
此外,对于慢病防治的模式推广力度还不足、慢性病防治的服务覆盖和满意度不够高的问题,霍勇建议国家加强对慢病防治的模式创新和试点,总结和推广一批有效的慢病防治模式,如福建省三明市沙县总医院的慢病管理模式。同时,加强对慢病防治的模式评价和监督,建立慢病防治的质量管理和考核机制,根据考核结果制定激励和改进措施。
红星新闻记者胡伊文北京报道
编辑郭宇责编邓旆光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