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丨记住遇难者的名字,记住对极端天气的敬畏

时间 • 2025-11-20 01:32:25
地铁
暴雨
预警
天气

这场特大暴雨,将再次提醒人们,对极端天气保持敬畏。

据“网信郑州”消息:截至23日,郑州强降雨已造成51人遇难。

这几天媒体陆续报道了一些遇难者的更多信息。名字、年龄、职业,让这些遇难者不再是抽象的数字,具象化为一个个立体的生命。他们是儿女,是父母,是亲人,都曾有着平淡而幸福的人生。他们骤然离去,对每一个家庭来说,都是难以承受的伤痛。

一场暴雨,怎么就夺走了这么多人的生命?一趟地铁,怎么就困住了那么多人?

随着“河南三天下了一年的雨”“郑州特大暴雨为千年一遇”“郑州一小时降雨超一百个西湖”等形象的描述,中国天气网《六问河南特大暴雨:这里为何成为全国强降雨中心?》文中的理性分析,这场特大暴雨逐渐在人们心中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概念。即便身在南方,家乡几乎每年都会经历洪水的笔者,也被那急切嘈杂的雨声所震撼,被那湍流不息的洪水所惊吓。

这场特大暴雨,将再次提醒人们,对极端天气保持敬畏。

包括,对红色预警的再认识。

据媒体报道,7月19日晚至7月20日,“郑州气象”官方微博就发布了5条暴雨红色预警,面对如此密集的天气预警信号,当地有关方面并未根据预警及时作出停止集会、停课、停业(除特殊行业外)防御措施的决定。郑州市气象局工作人员表示,“三停”仅仅是建议而非要求;郑州市应急局也告诉媒体:需层层批准,不到万不得已不轻易“三停”。

这其中涉及一些概念,到底什么是“万不得已”,什么时候该“要求”,什么时候可“建议”,这或许是实际操作中,很多部门和单位面临的难题。比如,面对同样级别的暴雨红色预警,降水100ml和200ml能否以同样的方式应对?再比如,面对同样的降水量,公交车和地铁该不该同时停运?由此可见,即便有相应的防御指南,在具体决策层面,也很难做到精准应对。随着极端天气在世界范围内的高频出现,如何制定更科学精细的防洪抗旱等标准,这是一个必须考虑的问题。

还有,普通人危机应对的再学习

“明知道下暴雨,为什么还要出门?”这是部分网友的疑问,言语或许缺乏温度,但有其存在的意义。古语有云,君子不立危墙之下。气象部门持续多次发出暴雨红色预警后,身处危机中的每一个人都应该有所警觉,但并未在连续多日下雨的环境中重视,这或许源于北方城市少雨的自然环境,对暴雨天气缺乏一定了解。当然,人们都背负着谋生责任,相比行政部门更缺乏判断危险的渠道与能力,事后的建议也都显得“马后炮”,但从防范的角度、生命的角度,对暴雨台风等更敏感的东南沿海城市,有着相对成熟的应急社会共识,值得其他城市的管理者和市民学习借鉴。

还有,轨道交通应急预案的再完善。

作为这场暴雨中的中心焦点之一——郑州地铁5号线。在事后被媒体问及雨水如何进入地铁轨道、地铁为何不尽早停运、地铁站防汛标准如何制定等问题时,相关负责人称,对于市民而言“地铁是恶劣天气下回家的唯一希望”。但当“唯一的希望”变成“现实的悲剧”时,这种在暴雨之下“强撑”的服务心理,到底该如何把握?这显然不应该成为人性的考验,而是关键时刻有章可循的科学反应机制。

客观而言,此次暴雨的强度的确让普通城市很难抵抗;在抗击暴雨过程中涌动的救援和互助精神也令人感动。但这次灾情仍有值得回溯之处,经验缺失、认识不足的问题也暴露出来。

敬畏极端天气,应该形成社会共识。于决策部门而言,是要敬畏科学,敬畏“人民至上”的原则;于每一个市民而言,是要提高预警认知,在“狼来了”之际确保个人的安全。如何面对专业预警,怎样应对极端天气,怎样加强救援能力……都需要好好思考。

面对逝去的生命,我们应该记住他们的名字,以更科学的态度,更理性的思维,更精准的举措,真正推动城市对极端天气重视、敬畏。

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黄秋荻

编辑黄静

红星评论投稿邮箱hxpl2020@qq.com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