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首批科学美空间长啥样?一起来看蜀都新邨社区公共空间

时间 • 2025-11-08 02:58:23
空间
社区

星空一样的屋顶、具有航空元素的活动空间……走进成都郫都区郫筒街道蜀都新邨社区科学美空间,置身其中,让人感到现代化、科技感元素满满。近日,随着蜀都新邨社区公共空间改造升级,一大波“靓照”走红了郫都人的微信朋友圈。

这里也是成都市首批科学美空间之一,这样的空间有什么特点?一起来看。

▲蜀都新邨社区公共空间

社区空间改造升级,入选成都市首批科学美空间

“整个空间科技感很强,每逢周末开展活动,家里小孩子来了都不想走。”对于第一批“尝鲜”的社区居民刘红来说,如今在社区科学美空间里,大人、小孩都能找到自己的兴趣爱好,既能学编程、了解机器人模型,还可以和成都工业大学的志愿者一起探索模拟无人飞行等等。

据悉,蜀都新邨社区科学美空间位于郫筒街道顺河路33号,以成都工业学院与社区共同打造的成工新邨众创空间为依托,总建筑面积约3600平方米,共三层,分别设置了二楼青少年科创活动体验区、科学书店、飞天学堂、智造车间等;三楼青少年科创项目孵化区和科学报告厅;以及四楼的青少年科创教育培训区和VR/AR虚拟技术科普实践教学区。

不同以往社区公共空间的打造,自2019年改造升级以来,蜀都新邨社区科学美空间以参与性、互动性、体验式科学教育实践活动为主导,开展青少年全景化系统性科学教育活动。至今已累计开展各项活动1070余次,服务53200余人次,2021年还成功入选成都市首批科学美空间。

开展“校地合作”,助推“双减”政策落地落实

“我们的定位不只局限于科技知识的普及和最新科技成果的展示功能,而是进一步引入国际优质教育资源,配备创新科技课程体系,开展科学探究、科技研发,着眼于培养具备创新思维和创新科技研发能力的新型人才。”成都工业学院相关负责人介绍到,随着“双减”政策的深入推进,成都工业学院也在积极探索如何把高校科普教育资源下沉,有效支持学校开展课后服务,更好服务于地方居民,提高群众科学素质,促进百姓全面健康发展。

如今,依托校地合作模式,蜀都新邨社区科学美空间正悄然成为别人眼中向往的社区公共空间。蜀都新邨社区居委会副主任李茜介绍,为助力郫都“科创高地”建设,当前社区通过在地高校成都工业学院,以及社区和科普教育企业多方联动,将部分大学生社会实践转化为社区科普服务,为辖区居民搭建起科普资源展示交流平台。

2021年,在郫都区科协的帮助下,蜀都新邨社区创新探索将公共空间建设成为家庭教育社区科普补给站,可为辖区居民提供机器人拼接、STEAM教育等热门课程内容。近日随着寒假临近,社区“筒”托班冬令营即将开启,将为辖区居民提供无人机、智能车、机器人等课程。“接下来,我们还希望借助社区科学美空间推动社区治理,让蜀都新邨社区成为一个更具智慧、更加国际化的社区。”李茜说。

刘刚钰红星新闻记者龚靖杰

编辑谭王雨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