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痛爬山”走红却又引争议!网友:珠穆朗玛峰能这样爬吗?
这两天
“浙江多个景区实现无痛爬山”的
话题在网上引起热议
一度火上热搜
很多网友不约而同地点名
浙江杭州淳安的天屿山
视频中
一条长长的自动扶梯
架设在山石之间
扶梯两侧喷洒水雾
游客沿着扶梯
一路观赏美景
一路被送上山有一种“仙气飘飘”的即视感
天屿山电梯图源:潮新闻
“山一步没爬,景一处不落!”
在许多人看来
这一波操作很“硬核”
也很人性化
主打的就是
用一种更省力的方式亲近自然
有网友表示
给珠峰装电梯
也可以提上日程了
图源:社交平台截图
不过
也有网友并不认同
觉得坐电梯爬山
乐趣少了一半
图源:社交平台截图
更有人担心
景区安装电梯会破坏自然景观
图源:社交平台截图
那么
“无痛爬山”牺牲了
登山的乐趣吗?
“无痛爬山”能复制吗?
山岳景区“天梯”想建就能建吗?
景区为何选择安电梯?
浙江省杭州市淳安县建设集团城市旅游开发公司负责人徐先生说:“我们建这个电梯,最初的目的就是解决上山的交通问题。”
公开资料显示,天屿山位于千岛湖南岸,是千岛湖畔最佳的观景点。山上不同高度有多处观景平台,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方位俯瞰千岛湖美景。天屿山的海拔只有350多米,但山路蜿蜒,全程步行要走3000米,对老弱病残的游客不太友善。
“最初的想法是在山上建索道,不过索道运输能力有限,还存在安全风险,而电梯的承载量较大,相对比较安全,可以满足景区运营需求,所以才有了建造电梯的想法。”2022年9月,城市旅游开发公司投资1000多万元,建造了这条“无痛感”的爬山路。
电梯建成后,游客登上山顶的速度有了明显的提升,从最初的50分钟缩短至10分钟。
从报道来看,天屿山景区采用的辅助设备,是相对少见的自动扶梯,而非过去常见的索道,这可能是出于安全和建设经费等方面的考虑,但从游客的角度来看,“坐电梯上山”是一种比乘坐索道更新奇的体验。它不仅为游客登山提供了便利,也不妨碍游客看风景、拍照。
一个成熟的景区,应该能为游客提供不同的游览路线和方式,游客的自主选择权越大,旅游体验也会越好。因此,浙江某些景区开启的“无痛爬山”模式,实质上就是为游客提供了更多选择。
“无痛爬山”能复制吗?
对景区来说,建设自动扶梯登山设施,既可缓解客流高峰时景区的人流压力,为应急疏散提供便利,也可减少游客在登山过程中受伤的风险。
同时,通过自动扶梯实现“无痛爬山”本身,也因其极强的人文关怀色彩,及其初兴阶段的新鲜感,成为新的“景点”,吸引大批游客前来体验。这不仅丰富了景区业态,也增强了景区造血和持续发展的能力。
神仙居的南门梯图源:齐鲁晚报
事实上,这种“无痛爬山”项目,其他一些景区也已有采用。浙江台州的神仙居景区设置了百余米长的自动扶梯,被大家称为“南天梯”,游客从山脚坐到山顶,全程只需要4分钟左右;湖北恩施大峡谷的观光扶梯也很有创意,这条手扶梯全长688米,依靠着大峡谷的山势建造。还有网友介绍,江苏牛首山、湖南天门山等也可以坐电梯上山,其出发点与索道相同——让更多人,比如不便于登山的老人、小孩、孕妇、病人等体力欠佳或不爱运动的人都有了“登山自由”。
湖北恩施大峡谷的观光扶梯图源:社交软件网友分享
虽然国内不少景区都在探索“无痛爬山”,但实现起来并不容易,而且不是每一个景点都适合建造这样的扶梯。
一方面,建设自动扶梯不可避免地会破坏景区的原始地形、植被甚至生态,一定程度上破坏旅游资源和山岳景观。这就要求,要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角度出发,在保护好自然生态的基础上,建设现代电器设施。
另一方面,山岳景区自动扶梯建设难度大、投入高,既要考量景区地形是否适合建造,又要考量建造成本与景区实际营收是否匹配。
比如,有专业人士分析,扶梯坡度一般不宜超过30度,如果坡度太大,提升高度太高,就会产生安全隐患。此外,自动扶梯建成后的运行费用、后期维护成本显然不低,如何养护也是一大难题。
坐电梯“无痛爬山”
对人友好也要对景友好
值得关注的问题,其实不是“无痛爬山”大家喜不喜欢、接不接受,而是它是否会给自然风景和生态环境带来影响。乘坐电梯“无痛爬山”固然给游客带来了欣赏美景的舒适与便捷,但其建设与推广更要考虑周全,既要确保运行的安全性,又要重视对生态的保护,不影响后代享受壮美山川的权利。
这些电梯非常显眼,占地面积也不小,多从山脚一直延伸到山顶。至少从视觉层面看,似乎单位成本的工程量比缆车还要大。它们建起来之后,几乎成了山景无法忽视的一部分。
神仙居的南门梯图源:齐鲁晚报
这些电梯,毕竟是钉在天然山体上的现代化设施,需要将它对环境的冲击降到最小,确保它们和谐地融入自然生态。重要的是,在工程的立项和施工过程中,必须予以周全、慎重的考虑,特别对于一些涉及名胜古迹、自然遗产的景区,更要做好调查和环评,广泛听取各方意见,才能让观光电梯发挥积极作用,让“人不动景动”等新派爬山方式走得更远、更好。
游客可以“无痛爬山”,旅游服务也应该直达“痛点”。各地景区应重视提升现有基础性服务的品质,打击“隐形消费”“筑墙挡景”等一系列旅游乱象,让游客乐意来、留得住、购得欢、体验好,以此激活旅游市场“一池春水”。
对待登山电梯
社会不妨既开放又谨慎
人们应当对新事物
保持开放态度
毕竟它赋予了更多人“登山自由”
但更希望它能适宜地存在
尽可能减轻生态副作用
来源|潮新闻、新京报评论、南方日报、澎湃新闻评选、正观新闻、中青评论、齐鲁晚报
编辑|崔竞旖
主编丨蒋琳
监审丨钟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