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丨将“成都蓝”镶嵌在可持续发展天幕下
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为目标引领城市发展,其实就是以“双碳目标”倒逼,来一场既覆盖城市发展方式,又覆盖社会生活观念的系统性变革。
连日寒冷,新年到来的脚步已越来越近。一场会议的召开,让成都人对新年新景更期待,更盼望。
“普通老百姓不关心政治”已是过去式。在成都,人们早已习惯了从每一个政治活动、每一场重要会议的动向中去敏锐感知城市的未来,去循迹确立个人的发展。刚刚闭幕的成都市委十三届十次全会,展示了一幅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引领促进城市绿色低碳发展的实景图。用普通成都市民的眼光看,这图里的成都主题词“成都味”更重:安逸,巴适,幸福。
而如果用官方的话语来表述,这无疑开启了一座城市对可持续发展的奔赴。那片天府之国的天幕下,是一幅令人期待的“成都蓝”。
这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一个对成都未来一段时间的发展非常重要的文件,《中共成都市委关于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引领优化空间产业交通能源结构促进城市绿色低碳发展的决定》。2025年,重点领域结构调整取得明显进展;2030年,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取得显著成效;2035年,实现超大城市全面绿色低碳发展。对照2030年实现“碳达峰”和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国家减碳时间表,不难发现,成都的“双碳目标”打了一个提前量。
担当很大,难度不小。
↑公园城市美景。摄影嘉楠
今年全国两会,“碳达峰”和“碳中和”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自此,节能减碳概念被放置在史无前例的位置。成都是公园城市首提地和示范区,何为示范?就是其他人来学习你的经验,借鉴你的方式。“突出公园城市特点,把生态价值考虑进去”的成都,应该有这个担当,主动积极探索一条绿色成为普遍形态的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超大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在全球环境治理“中国方案”中,写下属于自己的一笔。
客观来看,成都要实现“双碳目标”并非易事。成都现行的碳排放规模、行业结构、资源能源结构都不容乐观,再加上成都当前正处于关键成长期,面临着平衡城市发展、经济增长和降碳减排双重压力。在中国,实现“双碳”目标必须进行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成都提出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为目标引领城市发展,其实就是以“双碳目标”倒逼,来一场既覆盖城市发展方式,又覆盖社会生活观念的系统性变革。为此,成都在空间结构、产业结构、交通结构、能源结构四大方面作出了优化调整的新安排,并以此为突破口,推动城市从生产方式到生活方式,从发展方式到治理方式的全方位系统性绿色低碳升级。
当然,这一目标也并非空中楼阁。2017年,成都即获批国家低碳试点城市,几年来减碳成绩显著。成都获联合国“全球绿色低碳领域先锋城市蓝天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十三五”时期成都人均碳排放位居全国十大城市最低。公园城市建设中,成都以轨道、绿道、林盘为坐标,“圈”出了一个个低碳生活场景。接近年底,成都减碳步幅更大。12月10日,成都市产业建圈强链工作领导小组召开第一次会议,标志着成都在产业结构上的“绿色”优化调整开始大幅发力;12月23日,未来将承载成都绿色低碳领域关键核心技术研究的天府永兴实验室正式揭牌成立,这一平台建设的目标指向,就是打造全国领先的碳中和技术创新策源地和产业发展“引擎”。
值得一提的是,成都特别强调,既不搞“碳冲锋”,也不搞“运动式减碳”。这既是问题导向,也是前瞻思考。2020年,全世界陷入疫情停摆,全球二氧化碳排放减少了20亿吨,但据科学家测算,当世界经济重回正轨,碳排放就将直线回升。今年印度二氧化碳排放量激增13%就是例子。对此,应计入“双碳目标”实现的通盘考虑,先立后破,有序推进,统筹生产、生活、生态,科学确立与城市发展格局、发展方式相适应的碳达峰目标。
相信未来,成都这座“幸福城”,将会展示出不同凡响的气度。
成都传媒集团首席评论员刘琴
编辑汪垠涛
红星评论投稿邮箱:hxpl2020@qq.com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