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动车年均增长30余万辆,成都移动源污染今年将这样治

时间 • 2025-11-12 02:34:21
绿色
污染
移动
成都

刚刚过去的这个周末,踏春、赏花成为了成都人朋友圈的标配,在朋友圈晒出的每个视频、每张美图背后,是成都大气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的成效。擦亮“雪山下的公园城市”名片,成都大气污染防治还有哪些难点?今年又将如何攻坚?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移动源愈来愈成为影响成都空气质量的因素。”3月7日,四川省生态环境厅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成都市生态环境局局长张军坦言,今年将研究制定“四大结构”优化调整实施方案,谋划打好重污染天气消除、臭氧污染防治、柴油货车污染治理攻坚战三个标志性战役,开展PM2.5和O、NOx和VOCs两个治理协同,通过一系列措施从源头上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厚植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绿色生态本底。

▲成都市生态环境局局长张军

今年,成都力争推广新能源汽车10万辆

移动源治理,为何这么难?“当前,成都市机动车保有量633万辆,位居全国第二,近五年年均增长30余万辆左右。”张军介绍,根据我市最新源解析结果,移动源对NOx排放贡献为87%,主城区高达97%,对PM2.5的综合贡献为37.9%,冬季达到41.5%,机动车使用强度明显高于北京、上海等特大城市。

针对这个实际,成都坚持精准、科学、依法治污,统筹“油路车”全链条监管,在2021年度移动源污染防治方面打出一套“组合拳”,有力助推空气质量改善。

“油品质量升级是减少污染物排放的重要举措,治尾气先提升油品质量,我们提前两年全域供应国VI(B)车用汽油,完成全市加油站油品置换。”张军告诉记者,在提升油品质量的同时,成都优化车辆结构,2021年新增新能源汽车10.8万辆,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24.4万辆,占比提升至4.2%,建成充电桩6.1万个、充换电站1413座,车桩比达3.9:1。同时,淘汰国III及以下排放标准老旧车9万余辆,8个区(市)县全域禁用国Ⅲ以下机械,倒逼国Ⅰ及以下老旧机械占比由2018年的13%下降至6%。

今年车辆结构升级的力度将更大。张军透露,到“十四五”末,成都市将淘汰国三及以下排放标准老旧车40万辆以上,力争推广新能源汽车80万辆,建成充(换)电站3000座、充电桩16万个、加氢站20个以上,试点推行“低碳交通示范区”10个。

“今年,成都市力争推广新能源汽车10万辆,淘汰国Ⅲ及以下排放标准老旧车8万辆以上,实现公交车(除预留应急运力)、巡游出租车全部纯电动化。”张军表示,同时将持续开展常态化柴油车人工抽测,增设“黑烟车”抓拍设备20套以上,强化“人防”与“技防”的有机结合,基本实现本地和过境柴油货车监督抽测全覆盖;开展绿色标杆加油站创建,推进完成全市加油站油气回收在线监测系统和油气处理装置安装联网。

▲成都新能源车

力争到“十四五”末,中心城区绿色出行比例达到70%

数据显示,今年截至2月28日,优良天数42天、同比增加3天,PM2.5浓度56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7.6%,综合指数4.33、同比改善21.1%,在全国168个重点城市中排第62位。

空气质量稳步提升的同时,下一步将如何管住移动源污染?城市绿色出行体系,是移动源污染治理的关键。张军透露,下一步,成都将在《中共成都市委关于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引领优化空间产业交通能源结构促进城市绿色低碳发展的决定》的指导下,积极推进交通结构调整,突破城市低碳发展瓶颈,力争多措并举走出一条“成都特色”的移动源污染防治之路,促进移动源领域减污降碳。

比如,在坚持公交优先发展理念下,将强化“轨道+公交+慢行”融合发展与高效运营,力争到“十四五”末,成都市将实现铁路公交化运营里程达到560公里,城市轨道交通在建及运营里程达到850公里,轨道交通站点周边50米公交接驳站覆盖率达到55%以上;中心城区绿色出行比例达到70%,公共交通占机动化出行分担率达到60%。

同时,在持续优化货物运输结构上,成都将完善铁路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促进适铁货物“公转铁”,加快发展多式联运,打造一体化、多层次、国际化现代物流集疏运体系,试点设立3个“绿色物流示范区”。力争到“十四五”末,成都市将开行国际班列4600列,建成铁路专用线67条,铁路货运到发量较2020年增长1600万吨。

“眼下,成都大力发展绿色配送,大幅提高配送车辆新能源车比例,是全国首批‘绿色货运配送示范城市’。”张军表示,目前,成都轨道交通里程达558公里,中心城区公共交通占机动化出行比例超45%,中心城区绿色交通分担率超65%。

此外,张军透露,在对污染源清单进行梳理上,今年成都将推出“智慧蓉城”下的智慧环保项目,用信息化、大数据手段,对移动源进行精细化管控。“移动源污染防治工作涉及面广、影响面大,污染减排需要久久为功。”张军呼吁,在这项长期、艰巨的持久战中,也需要广大市民朋友积极参与,低碳生活、绿色出行,“为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红星新闻记者李彦琴

编辑陈怡西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