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评丨女城管被打,公众议题不应是“该不该被打”
这个争议性职业却在城市管理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这本身就是一种有价值的思考——如果没有了城管这个职业,城市生活到底会变得更加美好,还是适得其反?
近日,一段“女城管队员被打”的视频在网上流传。7月14日,南充市南部县综合行政执法局就此事发布情况通报称,7月12日20时20分许,南部县综合行政执法局工作人员在对占道经营、游商走贩等城市乱象进行集中整治时,一名城管执法人员眼角受伤。目前,当地已成立由公安部门牵头的专门调查组依法调查,事件正在进一步调查处理中。
网传现场视频显示,一名身穿制服的女城管队员,用手捂住头部痛哭,疑似受伤,随后被同事扶到巡逻车上。据报道,事情起因是一城管与一正在小摊上购物的买家起争执,女城管在上去劝架时,被该买家的同行人员打伤眼部。现受伤女城管眼角处被缝了三针,正在医院进行治疗。如果是这样的话,这名女城管队员毫无疑问是受害者。出人意料的是,有人称对城管被打没有同情心,更有甚者,对女城管这个职业本身发出质疑。言下之意是,城管本就有被打的风险,女城管又怎么可能例外?
城市管理千头万绪,因为涉及公共生活和利益,始终都是备受瞩目的焦点话题。其中,城管队员与游商走贩之间的矛盾冲突,尤其引人关注。城市里,如果评选饱受争议的职业,城管应该会占据一席之地。时有发生的不文明执法乃至暴力执法,更是为此增添了口实。究其原因,既有城管工作外包导致部分人员素质低下的“结构性”问题,也有一些城管执法置市民实际需求于不顾的“机制性”问题。然而,这个争议性职业却在城市管理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这本身就是一种有价值的思考——如果没有了城管这个职业,城市生活到底会变得更加美好,还是适得其反?
提起城管队员与游商走贩之间的矛盾,不少人习惯于将游商走贩置于“弱者”身份去考量。实际上,如果剥离了城管队员的职业身份,他们也是现实生活中的“弱者”,现场执法不过是他们换取生存的工作方式。问题是,在当前的城市治理体系内,两种“弱者”的生存方式存在着一定撕裂与对立:如果城管队员积极履职,游商走贩无处藏身;如果游商走贩肆意而为,则意味着城管队员疏于职守。在这样的“零和博弈”困境中,双方想要和平共处谈何容易?
以看热闹的心态调侃城管队员被打,看似是在宣泄对这个职业本身的不满情绪,实则一定程度上是在美化暴力,进而激化矛盾——如果城管与商贩奉行“用拳头说话”,受伤更多的可能是“被执法”的游商走贩。甚至,普通市民也难免遭遇池鱼之殃。
疫情之下,每个人都不容易。游商走贩固然是为生活奔波,城管队员也只不过是为“碎银几两”。任何情况下,打人都是不对的,无论城管打人还是城管被打,都应该交给法律去裁决。在此过程中,既没必要对执法者心存偏见,更不应该让激烈情绪遮蔽了理性思考。实际上,此次事件最大的价值在于,城市管理能否在兼顾“管理”与“服务”的基础之上,找到城管与游商走贩的和谐相处之道。这才是缓和双方矛盾、安抚公共情绪的关键所在。
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赵志疆
编辑赵瑜
红星评论投稿邮箱:hxpl2020@qq.com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