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高品质科创空间建设“大礼包”集中发布
7月8日,成都市科学技术局举行高品质科创空间运营管理工作会。会上,成都市科技局对《成都市高品质科创空间年度考评实施细则(征求意见稿)》制定情况进行介绍,对“成都市‘十四五’前沿技术及未来产业选择重点布局领域”“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资源”“科创空间专业化运营机构”等创新资源“大礼包”进行了集中发布,赋能高品质科创空间创新资源导入及创新能力建设,帮助其提升运营管理水平。
高品质科创空间如何更“高”?
7类功能指标分层分类考核
红星新闻记者在会上获悉,自2020年3月成都首次提出建设1000万平方米高品质科创空间以来,截至目前,成都54个高品质科创空间已建成825万平方米,在建852万平方米,已投入运营637万平方米;2021年度截至目前,已完成投资51亿元,累计完成508亿元,引入企业394家、高校99所、研发机构和专业服务平台321家、创新团队2812个。其中,华为鲲鹏生态研发集群、生物创新药创制集群、航空核心零部件配套集群、“无人驾驶+”电子产业集群等正逐步在相关区域科创空间集聚起势。
如何更好地发挥高品质科创空间“动力源”的作用?精细化运营正成为行业“呼声”。
在工作会上,成都市科技局介绍了《成都市高品质科创空间年度考评细则(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考评细则》)制定背景并开展意见征求。成都市科技局发展规划处负责人介绍,《考评细则》针对制造业或数字经济、生产性服务业、文创、农业等4个类别,制定了包括研发设计、创新转化、场景营造、社区服务等7类功能指标在内的考评体系,《考评细则》将建立以科创资源导入绩效为主、营运经济效益为辅分层分类的考核指标体系。
科创空间“赛道”更精准垂直
高能级创新资源及成都未来布局“划重点”
工作会现场,成都市科技局开展了多项创新资源发布。
现场,成都市科技局发布了“成都市‘十四五’前沿技术及未来产业选择重点布局领域”相关内容,通过筛选前沿技术及未来产业,希望为成都科学部署前沿技术及未来产业提供支撑。
据成都市科技发展研究中心产业技术发展研究部负责人介绍,通过分析国内外前沿技术及未来产业最新趋势,形成了成都重点布局领域分析报告,并通过清单方式呈现了“十四五”时期成都可重点布局的15个赛道。其中,近期(2—3年)重点突破人工智能、先进计算及数据服务、工业互联网、区块链、功率半导体、氢能6个赛道;中期(3—5年)拓展量子技术、高端软件、干细胞治疗、数字诊疗、光刻设备、光芯片6个赛道;远期(5—10年)谋划6G通信、合成生物学、脑科学3个赛道。
高品质科创空间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能级创新资源的持续导入。现场进行了“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资源”发布。
据成都市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负责人介绍,通过全面梳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两类近千家高能级科技创新平台,整理了平台的依托单位、人才团队、仪器设备、研发方向、科研成果、联系方式等多维度资源信息;同时,结合成都产业生态圈发展定位和资源需求,从近千家高能级科技创新平台中,为成都12个产业生态圈推介757家国家级创新平台。其中,为先进材料、智能制造、医药健康、都市现代农业四个产业生态圈推介高能级创新平台超过百家。
未来,成都市科技信息所将继续对“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资源”平台手册和推介清单及时更新、发布,供高品质科创空间参阅使用。
此外,成都生产力促进中心负责人现场介绍,成都市科技局正在积极建设“成都市科创地图”,“地图”涵盖了创新主体、人才、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以及创新载体等多种资源,希望以科创地图形式“一图尽览”整个成都市的科技创新资源,帮助产业功能区进行创新资源导入。
4大类、52家
科创空间专业化运营机构发布
工作会现场,“科创空间专业化运营机构清单”正式发布,筛选出具备高品质科创空间运营能力的专业化运营机构。
据成都市科技局成果转移转化与创新创业服务处负责人介绍,此次清单中推荐的专业化运营机构聚集了产业园区运营机构、创新创业载体运营机构、国外产业园区及创新创业载体运营机构和国家大学科技园运营机构等4大类共52家,涵盖上市公司、龙头企业、行业领军企业等高质量运营机构。
“机构多是以背景雄厚、体系完善、特色明显,享有高知名度、专业化程度高的机构为主。”该负责人说,例如在产业园区运营机构当中,选择综合实力在国内名列前茅或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力,具有园区打造、项目引进、产业培育等能力,拥有成功的运营案例的运营机构,涵盖了北京、上海、深圳、苏州等地的优质园区。
值得一提的是,专业化运营机构中,国家大学科技园运营机构所依托的高校均为国内“双一流”建设高校,“我们选择的都是已在校区总部以外的其他地区建立基地,并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及科技创新作出一定贡献的大学,例如清华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北京大学科技园、复旦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电子科大科技园”。
红星新闻记者彭祥萍摄影报道
编辑柴畅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