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已建成39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生态保护修复面积19.15万公顷

时间 • 2025-11-03 16:05:21
生态
示范
修复
四川省

10月27日,生态环境部命名了第七批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四川省9个地区上榜,与浙江、山东并列全国第一。其中,成都市青羊区、成华区等地被命名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区)。

近年来,四川省着力推进美丽四川建设,成效如何?12月28日,四川省生态环境厅召开12月新闻发布会。会上,四川省生态环境厅党组成员、副厅长雷毅表示,四川省已累计建成39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10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发布会现场

四川省已累计建成39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雷毅介绍,四川生态文明示范创建工作连续两年位居全国第一,连续六年西部第一,“10月27日,生态环境部命名了第七批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四川省有9个地区榜上有名,与浙江、山东并列全国第一。”

其中,阿坝州被命名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州,成都市青羊区、成华区,宜宾市南溪区、梓潼县、苍溪县、米易县被命名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区),天府新区直管区、丹巴县被命名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一组数据是,四川省已累计建成39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10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据悉,成都市青羊区2022年全区空气优良天数率较2020年增加6.8个百分点,连续三年水环境考核断面水质达到Ⅲ类以上标准;成华区2022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303天,较2016年增加62天,PM2.5浓度下降31%,主要河道出境断面水质稳定保持Ⅱ类以上,黑臭水体全面消除。

“接下来,我们还将促进生态价值转化,推动绿色经济发展。对生态本底良好、自然资源丰富的地区,优先支持创建‘两山’实践创新基地,推动生态价值转化;对有一定经济基础的地区,通过生态文明示范创建倒逼加大资源能源节约利用、节能降耗力度,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推动经济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雷毅表示。

四川省生态保护修复面积19.15万公顷

荒漠化面积减少99.31万亩

近年来,四川持续强化生态保护修复系统治理,切实筑牢巴山蜀水绿色生态本底。

四川省自然资源厅二级巡视员张帆介绍,“四川深入开展长江干支流历史遗留矿山‘清零行动’,累计修复面积3778公顷;高质量推进黄河上游若尔盖草原湿地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国家重大工程建设,截至目前,累计完成投资31.31亿元,生态保护修复面积19.15万公顷。”

据了解,四川省扎实推进大熊猫国家公园(雅安片区)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国家示范工程,截至目前,累计完成投资1.27亿元,生态保护修复面积716公顷。

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局宣传中心主任马朝洪在会上表示,近年来,四川省林草系统致力于在健全自然保护地体系、强化生态保护修复和推进生态产品价值转化等方面下功夫、出实招。

“近年来,四川省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全面推进。例如,扎实推进草原生态保护修复治理,持续加强草原鼠虫害等有害生物防治,有效遏制草原退化趋势,草原综合植被覆盖度达到82.7%,超出全国平均水平30个百分点以上。”他介绍,四川还全面加强湿地保护,已建成若尔盖、长沙贡玛、色达泥拉坝等国际重要湿地3处、湿地自然保护区32个、湿地公园55处。荒漠化治理积极有为,较上一个监测周期,全省荒漠化面积减少99.31万亩,沙化面积减少277.41万亩,石漠化面积减少330.89万亩。

红星新闻记者叶燕吕佳羽

编辑李钰仪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