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于会文:支持长江经济带中下游产业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有序转移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拥有产业配套齐全、物流通道完善、综合成本较低等优势,具备承接产业有序转移的基础和条件。”为加快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打造内陆开放战略高地,全国两会召开前夕,全国人大代表、大足区委书记于会文在“上游云访谈”中提出:支持长江经济带中下游产业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有序转移,这也是他即将提交全国两会的建议。
▲全国人大代表、大足区委书记于会文
双城经济圈41个工业大类悉数占有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范围包括重庆市27个区(县)及开州、云阳部分地区、四川省15个市,总面积18.5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1.9%;总人口占全国人口6.9%;2020年GDP近6.6万亿元,占全国的6.5%。
从产业配套来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制造业门类齐全,全国41个工业大类全都拥有,形成了电子、汽车、装备、化工、材料、能源和消费品齐头并进的工业局面发展格局。同时,物流、金融、电子商务、研发设计、咨询等生产性服务业也有相当规模。现有汽车整车企业45家,汽车零部件企业1600家,年产值超过6000亿元,汽车年产量近300万辆,全国占比近12%,是全国六大汽车产业基地之一。
物流通道方面,基本形成东南西北“四向”连通、铁公水空“四式”联运、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四流”融合的出海出境大通道体系。向东,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和铁路干线,联通欧美、日韩。向南,结合中新互联互通项目,依托西部陆海新通道联通东南亚、大洋洲甚至印度洋。向西,依托中欧班列(渝新欧),与欧洲、中亚相联系。向北,通过“渝满俄”班列,联通中蒙俄经济走廊。
综合成本较低也是一大优势。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各种生产要素的综合成本仅是东部地区的50%—60%。工业地价远远低于东部地区,有较大的土地空间满足产业转移,劳动力平均价格不到东部沿海地区的70%,物业成本仅相当于东部三线城市水平,职工生活成本普遍低于沿海地区。
与此同时,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还是传统的劳务输出地区,常年有近千万人在东部地区务工,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提供了大量的技能人才和创业人才储备。水资源充足,位于长江上游,有嘉陵江、金沙江等河流,水能资源技术开发量位居全国第一。天然气、页岩气等清洁能源丰富,可采天然气资源量超过30万亿立方米,位居全国第一。锶、铝、钒、钛等矿产资源也十分丰富。
产业有序转移亟待破解几大问题
在调研中,于会文也发现,长江经济带产业有序转移存在一些问题。
“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产业转移平衡协调机制尚未完善,空间、经济与行政壁垒带来的条块分割以及上中下游发展水平的显著差距,使得长江经济带的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协调问题仍旧明显。”于会文说。
与此同时,引导产业转型升级和有序转移需要一系列政策支持,上游地区通过西电东送、西气东输等工程以及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极大地支持了长江中下游地区发展,发挥了上游意识,体现了上游担当,为全国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当中下游地区产业转型升级、逐渐外溢时,没有形成有效的政策措施,引导外溢产业向成渝等上游地区转移,以弥补上游地区作出的贡献。
此外还包括产业转移存在竞争无序。上游地区都在加快承接产业转移,但中下游能转移出来的产业总量有限,地方政府为了抢夺有限的转移项目,比拼各种优惠政策来吸引产业转移,在生产要素、税收优惠、租金补贴等方面出现恶性竞争,存在资源浪费现象。
为实现产业有序转移支出“三招”
结合发展实际,针对上述问题,于会文也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一是完善相关体制机制。建议国家发改委建立健全长江经济带中下游产业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有序转移机制,建立联席会议制度,从国家层面统筹协调推进产业转移,强化产业转移协作,定期开展绩效评价,纳入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重要工作推进。
二是加强政策支持力度。建议国家发改委牵头出台支持长江经济带中下游产业转移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专项政策,一方面对产业转出地给予产业转型升级政策支持,并做好引导鼓励;另一方面对产业承接地在土地、物流、成本、税收、转移支付、飞地经济、产业园区等方面给予激励支持政策,吸引中下游产业主动转移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
三是分类指导产业有序转移。建议国家发改委出台《长江经济带产业转移指导意见》,明晰各地区转出、承接产业目录,引导上海、江苏、浙江等长江经济带中下游省市的智能制造、电子信息、汽车、摩托车、电梯、循环经济等产业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有序转移。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刘翰书
红星新闻编辑官莉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