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博士来了①|书法需要博士吗?17年带出50余书法研究生,他这样看……
近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印发《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下称《目录》)、《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管理办法》新版目录,将“美术与书法”正式列为专业学位,可授博士专业学位。一时间“书法无学”的争论此起彼伏。此次目录调整带来怎样的影响,书法专业博士将如何培养,日后可能增多的书法高等教育人才能否被就业市场容纳?诸多问题也迎面而来。
↑图据教育部官网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北京大学图书馆副馆长祝帅向红星新闻记者表示,今年的学科目录和2011年颁布的版本比较起来看,有一个非常大的区别,就是新增了几个艺术门类——书法、戏曲和曲艺,它们是艺术学的学科门类下新增加的艺术门类,“艺术专业博士从无到有”。他认为,这一调整体现了我们国家的学科设置的制度自信。中南大学当代东方艺术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向彬教授则向红星新闻记者表示,他从2005年开始带书法硕士研究生,如今已带了50多名学生,他们中有约20多个学生在高校工作,有一部分在中小学里,也有学生去往出版社、文化机构、公务员系统等。目前也已经有相关工作正在开展,在推动书法高等教育的同时,一定程度上保障培养出来的人才的就业。
(一)调整意义何在?
增强了对“专业学位”的重视
体现了学科设置的制度自信
对于此次《目录》中关于书法的调整,有一种传播颇盛的说法——“书法正式成为一级学科”。对此,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北京大学图书馆副馆长祝帅作出澄清:“此次学科目录调整并非如书法界约定俗成的说法,即‘书法升级为一级学科’,相反,此次连上一版学科目录中已有的‘美术学’一级学科都取消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一级学科(艺术学)和六个专业学位(美术与书法即是其中一个专业学位)。”但他向红星新闻记者表示:“书法的地位确实提升了,以前目录里没有书法,现在有了,但书法的地位不是提升为一级学科,而是和一级学科并列的专业学位”,同时,美术与书法也成为一级学科艺术学里的一个学科。
↑图据教育部官网
据祝帅介绍,此次《目录》的调整,只针对研究生教育的专业学位招生,但研究生教育作为我国层次最高的国民教育形式,其调整将对整个学术研究领域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国很多其他目录也将参考该《目录》,具有示范和引导效应。此次“书法与美术”成为专业学位,“等于是国家在研究生教育里重视了书法,进而书法在社会上一系列随之而来的提升也都会发生了”。
此次《目录》的一个重要调整,是增强了对“专业学位”的重视。祝帅指出,艺术门类下“专业学位”的数量首次超过“一级学科”,且直接出现在正文而非附录中,专业学位的学位授予级别也从硕士提升到了博士,他称之为“从无到有的艺术专业博士”。对于这一调整,目前存在着不少的争议:有人认为这会稀释艺术类学科的学术性,而针对是否有必要为艺术类学科设置专业学位博士,当下也仍众说纷纭。
此外,祝帅指出,今年的学科目录和2011年颁布的版本比较起来看,有一个非常大的区别,就是新增了几个艺术门类——书法、戏曲和曲艺,它们是艺术学的学科门类下新增加的艺术门类。他认为,这一调整体现了我们国家的学科设置的制度自信。
他解释说,这些学科过去没有列入学科目录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学科”本身是从西方传来的,所以学科目录里面的一些学科设置也会参照西方国家的标准,此前的学科目录里面一些学科,都是在西方国家有对应的参照系的,不是中国特有的。“这次学科目录里面新增加的书法、戏曲和曲艺,可以说都是中国特有的艺术门类。一些中国有西方没有的学科,在学科目录里面也加以强调和重视,体现出我们的文化自信,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解读。”
(二)带来哪些影响?
这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
还需思考怎样让书法学位名副其实
中南大学当代东方艺术研究中心副主任、(全国)教育书画协会高等书法教育分会副会长,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向彬教授告诉红星新闻,当时征求意见稿出来以后,就有一批专家写过相关文章来探讨,当时他就认为相关规定“肯定会成立”。
他在接受红星新闻的采访时称,以前书法是隶属于美术的一个方向,现在把它单独拿出来体现在学科名称上,这本来就是一个升级。他认为,如果在学位授予中不能体现“书法”的字眼,会对书法学生考学和书法人才培养带来很多弊端。他举例,中南大学的美术下面有分书法方向,但这一方向考生在报考时是看不到的,甚至也没有体现在所考的科目中。此次调整后,学校可能会给美术和书法分别单独命题,如此一来,就更加便于考生了解和备考,明确考学和专业选择目标。
另一方面,书法在140多所大学都开设了本科专业,“如果目录里面没有把书法显示出来,那么意味着往上面再培养的时候,学科的衔接可能是不够的。”而他观察到,在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的整个教育体系里,“国家已经开始在慢慢地把它(书法)整个体系打通”。
谈到目录调整会让书法界感到备受鼓舞,祝帅却认为“喜忧参半”。“喜”在于书法地位的提升,“忧”在于书法和美术被捆绑在一起,还不具备自己独立的发展的空间,而两者其实是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
“首先这肯定是一个好事”,他解释说,学科目录里面提出了有书法,会让书法界的人觉得自己受到了重视。此次调整“向学科管理者、学校的管理者发出信号——书法开始被国家重视了”。随之而来的,“这些在高校里面从事书法教育、从事书法研究生培养和从事书法科研的这些老师,他们的学术地位和受重视的程度肯定会随之得到一个提升,这是毋庸置疑的。”
他表示,随着书法受到重视,书法在学科建设、学科教育、专业教育领域的体量会增大,数量的增长会带动质量的提升,也会带动书法在全社会的话语权,但这“还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他提出,“接下来的任务就是我们怎么样让美术与书法学位名副其实,就是提升我们的培养质量。”他认为,这不仅是书法界要做的事情,而是所有艺术专业学位共同的事情,“六个专业学位要共同地、集体地来提升社会对于艺术专业学位博士培养的一种信心、一种认可”。祝帅说。
如果能够达成这种认可,“那么学科在下一版的学科目录中就可以继续维持,甚至还有可能升级,比如(书法)从美术独立出来”,实现书法在学科目录里的最终独立。“相反,如果给你5年的时间,你没有建设好这个学科,没有建设好这个专业学位”,“这个已经升级上来的这个学科地位很有可能降下去,甚至从学科目录中消失、取消,都是有可能的。所以现在书法界需要完成一个转向,从争取学科的位置转向去建设好这个学科,这是非常重要的工作。”
(三)如何培养书法博士?
设置了博士后,会让书法人才分流
要避免培养出只会动嘴皮子的人
不过有秉持着“书法无学”、“书法实践无学”的观念的人质疑:书法专业学位博士能做什么?写书法需要博士学位才能写好吗?书法专业学位博士的出现会不会稀释学科的学术性?
↑“书法无学”争议再起图据图虫创意
对此,向彬表示,一方面,书法兼具艺术性与文化性,需要真正有文化的人进入书法,这些人对书法的理解和把控才能对书法将来的发展起到良性作用。如果对中国书法文字起源不了解的人,可能一写就会错;如果一个书法学生对书法史不理解,也无法定位好自己,创作出符合自己心性和契合时代发展的作品;缺乏文学素养支撑的书法学生,创作出来的作品会缺乏气质、灵魂和自己的特征……另外,书法学科也需要有专业人才去把握整个学科体系和一些原理性的东西,产出研究成果,促进学科发展。
另一方面,如何培养和检验书法专业博士的培养质量,同时避免书法文化性的忽略,仍是我们需要去思考的问题。
和向彬一样,祝帅也指出了当下书法界对于书法专业学位博士的培养还处于一个摸索阶段,“怎么培养国家没有明确,这就是我们下一步要开展研究的工作,而且这是一个非常急迫的工作,一定要做的工作。”但他也指出了可以实践的方向,比如拓展书法实践的边界观念。他指出,人们有一种思想惯性,觉得只要是研究生就要写论文,专业学位得到强调之后,在以后的培养上,完全可以试验一种不写论文的硕士和博士学位的授予方式,专业学位人才可以凭借实践来获得学位。其中,书法实践并不局限于书法作品的创作,也包括书法字体设计、书法文字创意、书法的国际传播、书法进入大众传媒等。在抽检时,可能就是抽检他们的书法创作、国际传播的一次实践等。
他认为,设置了专业学位博士之后,会让书法人才分流。“以后如果是做理论研究的博士,完全不设实践课或者只设最低限度的实践课就可以了。反之亦然,以专业学位培养的书法博士,他的理论课就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它的理论不是纯书法史的理论,有可能是一些书法应用的理论,比如说怎么样来评价书法,怎么样用书法进行好国际传播,这种应用理论”。
对于当下的调整可能会降低学科学术性的质疑,祝帅认为,这不但不会降低艺术学科的学术性,反而会更加突出这些学科的特点。他认为,这六个学科本身就是创作实践,“如果书法专业的人才只会写论文而不会写字,这才是悲哀”。
他认为,这种设置也是一种“纠偏”,“避免我们培养出来一些只会动嘴皮子,缺乏动手能力的理论人才”,“艺术创作的初心毕竟是艺术实践、审美意象的创造,而不是理论研究。理论研究是给艺术的创造服务,给它提供引领的,它非常重要,我们不否认它是不可或缺的,但是也不是艺术教育的全部。”因此他觉得,对于专业学位的强调,会让艺术的学术研究更加贴近实践,更加回归艺术教育的初心。
具体到书法上,他认为,“现在书法的定位恰恰就是书法在文化和学科中地位的一个真实的体现,就是不过高也不过低。那么接下来的问题不是讨论它这个目录制定得合理不合理。接下来最重要的问题是怎么样把它建设好。”
(四)如何解决“就业难”和“增负”?
书法专业学生也可进入其他行业
中小学书法教育专门化不存在“增负”问题
据向彬了解,专业博士,尤其是美术与书法的专业博士,可能首先推开的是类似八大美院等专门性院校,之后就是师范性大学和综合性大学,逐渐铺展开来。包括中南大学现在也在做一些申请美术与书法专业博士学位点的准备,但具体申请时间还不可知。
有不少人对这种书法高等教育可能会铺展开来的趋势感到担忧,日后可能增多的书法高等教育人才是否能被就业市场容纳,又是否会造成中小学教育的专门化,加重学生的负担?
对此,向彬在采访中一一作出了解释。
据他介绍,他从2005年开始带书法硕士研究生,如今已带了50多名学生,他们中有约20多个学生在高校工作,有一部分在中小学里,也有学生去往出版社、文化机构、公务员系统等。他指出,现在社会上在思考高校学生的就业问题的时候,往往是把高校当成了职业技术学院,而实际上,书法专业学生既可以继续干专业相关的事情,也可以在大学教育中得到综合素质的提升后,依凭自己的综合素质进入其他行业。
至于想要继续做对口职业的书法学生,目前已经有相关工作正在开展,在推动书法高等教育的同时,一定程度上保障他们的就业,并且使这些人才供不应求。他了解到,教育部现在已经在成立中国书法教育指导委员会,以针对书法教育做一些工作,如制定书法教师资格证的考核,这一举措将促进书法教育通道的打通,使得书法师范人才供不应求,也确实会带来中小学书法教育的专门化。他认为,中小学书法教育的专门化是一件好事,且不存在“增负”的问题。
2022年10月10日,在沈阳农业大学附属中学,学生们在书法教室上书法课。图据ICphoto
向彬指出,教育部早已下了文件,提出小学阶段里,每周必须要有书法课,只是现在受限于专门教师的缺乏、书法教师编制没有解决、书法教师缺乏专门的考核要求等因素,没有得到切实的落实,而当教职委增强了对这一方面的督导以及对书法教师的考核,这些问题可能会得到解决。按照规定,小学课堂中的书法课课时并不多,不以此为个人长期发展方向的学生尽可只将此作为一种提升艺术审美的方式。
红星新闻记者罗丹妮实习生邓宝盈
责编任志江编辑包程立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