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价调控政策释放了涨价信号?别误读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宣布,为减轻下游用户和消费者负担,降低实体经济运行成本,当国际油价超过每桶130美元调控上限后,国内成品油价格短期内(不超过2个月)不再上调,后续如国际油价高于每桶130美元调控上限的时间累计超过2个月,将提前明确有关政策措施。今年3月份以来,国际油价保持在每桶100美元线上高位震荡。
江苏省淮安市一加油站工作人员为汽车加油。赵启瑞摄(新华社)
上述政策其实早已有之。按照现行成品油价格机制,国内成品油价格根据国际市场原油价格变动,每10个工作日调整一次。根据2016年发布的《石油价格管理办法》有关规定,国际油价低于每桶40美元时,汽油、柴油零售最高限价不降低;当国际油价超过每桶130美元调控上限后,汽油、柴油价格原则上不提或少提。由此可见,
加油站的工作人员给车辆加油。罗京来摄(新华社)
不过,无法预测并不意味着不能应对。我国是世界上第二大原油消费国和最大的原油进口国,原油对外依存度高达72%。当前我国原油价格已与国际市场接轨,国际石油价格波动对我国能源供应和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俄乌冲突爆发以来,国际油价大幅上涨,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冲击已经显现。
对消费者来说,国际原油价格高企最直接影响的是成品油价格。今年以来,国内成品油零售限价调整共经历了12轮调价,10次上调2次下跌。据测算,最新一轮调价过后,国内多数地区92号汽油价格保持在每升9元以上,仍处较高水平。同时,航煤价格也不断攀升,导致航空燃油附加费接连上涨,创下自2000年开始征收燃油附加费以来的最高纪录。
有机构预测,在全年国际油价持续高位运行、布伦特原油均价超过每桶100美元的背景下,我国全年石油进口支出或增加1000亿美元以上,相当于海南省去年全年GDP总额,对我国的人民币汇率、国际收支平衡都会产生重要影响。此外,虽然油价在我国CPI中所占比重较小,但油价上涨会沿产业链向下传导,进而影响到生产和消费环节等方方面面。因此,
以上情况短期内难以缓解。从基本面来看,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国际油价易涨难跌。近日,欧盟正式通过对俄罗斯的第六轮制裁,将在未来6个月内,逐步停止成员国通过海运方式采购俄罗斯原油。预计到今年年底,欧盟从俄罗斯进口的石油将减少超过90%。另外,由于上游投资不足、政局动荡等因素影响,OPEC+增产空间有限,国际油市供需失衡的概率将加大。
此番国家发展改革委对油价调控政策的补充说明,
应对高油价挑战是一项复杂工作,还需要倡导企业和居民节约用油,多元化利用境外油气资源,加快完善石油储备体系,积极发展可再生能源。有效落实上述措施,将在一定程度上缓和国际油价高涨带来的负面影响。此外,国际期货交易活动是国际石油价格的主要避险工具之一。中国原油进口采购主要依赖长期合约和现货交易两种模式,只能被动接受国际石油价格的涨跌,价格风险较大。有关企业应积极参与国际石油期货交易活动,提高我国对国际石油定价的话语权,降低价格大幅波动造成的直接冲击。
来源/经济日报(作者王轶辰),原标题《不要误读油价调控政策》